第393章(1 / 2)

葬明 寒风拂剑 4559 字 24天前

这两个地点一个是土伦,也就是后世越南的岘港,另一个就是金兰,也就是著名的金兰湾。

肖天健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作为大中朝的补给基地,原因无他,正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天然良港,而且自古以来,这两个地方都是中国海商下南洋的时候,必经之地,也被他们当做避风港使用,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另外一个就是肖天健因为后世的原因,天然的带有对越南的敌视态度,在他眼中,这个越南也是旧时空后世中国的一个心腹之患,必须要给予彻底的消灭,使之重归于大中朝的版图之内,彻底的消除掉这个未来中国的隐患。

现在正是对付他们的最佳时机,因为黎朝现在本身就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北方是由黎朝郑氏集团控制,而南方则是阮氏集团控制,作为黎朝的皇室,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傀儡,南北郑氏和阮氏之间争斗不停,而且大中朝有足够的理由来收拾他们。

不管是阮氏还是郑氏,为了获取利益,都大肆勾结海盗,对海盗授官,充当他们的所谓的海师,然后和这些海盗分取抢、劫过往的中国人的商船所获的财货。

海贸集团成立之后,已经多次和这些依附于后黎朝的海盗发生过交手,所以大中朝有足够的理由,来修理他们,而夺占土伦和金兰湾,就等于在后黎朝的腰眼里面插了两把刀,等解决了马六甲海峡的事情之后,回过头来,大中朝完全可以从陆上和海上两路出击,一举将这后黎朝给灭了,重新恢复交趾省,将其并回到大中朝的版图之中,如此一来,东有交趾省,西有吕宋省,再占领了马六甲海峡之后,整个南中国海,便彻底成为了中国人的内海,今后不管谁想要进入亚洲,便都要看、中国人的脸色行事。

听罢了肖天健的意见之后,兵部立即便同意了他的建议,将占领金兰湾和土伦港纳入到了这次远征马六甲的行动计划之中,作为主要作战计划之中的两个小项另外进行安排。

至于在进攻马六甲海峡之前最后的落脚休整之地,郑芝龙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可以联络现如今在马六甲海峡东南入口处的柔佛苏丹,在廖内群岛取得一个前出基地。

肖天健听罢之后,立即相信询问了柔佛苏丹的事情,于是郑芝龙便详细的将他所知的情况禀告给了肖天健。

原来这个现在的柔佛苏丹,其实就是当年马六甲王的后代,马六甲在被葡萄牙人侵占之后,马六甲王求援无效,于是便逃到了廖内群岛上的民丹岛上,继续和葡萄牙人作对,并且改称为柔佛苏丹,占据着廖内群岛中最大的民丹岛,另外还控制着附近的巴淡岛,在西面几十里之外,便是狮城,可以完全控制住马六甲海峡的东南入口一带。

以郑芝龙的意思,大中朝可以联络一下这个现任的柔佛苏丹,告知他之前大明坐视不管的事情,现如今大中朝愿意帮助柔佛苏丹收回马六甲,重新让他坐上马六甲王的位置,但是前提就是柔佛苏丹,要在巴淡岛和民丹岛提供两个基地,作为大中朝舟师的休整之地,另外柔佛苏丹要为大中军提供后勤保障,特别是淡水和食物的供给,并且派出向导带领大中朝舟师攻打马六甲。

肖天健听罢了郑芝龙的话之后,立即便点头肯定了他的这个建议,这是目前来说,最好的办法,只要能在民丹岛取得一个前出基地,作为大中朝舟师的休整之地,那么对于下一步攻打马六甲控制整个马六甲海峡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通过柔佛苏丹给大中朝提供一部分补给,这样对于大中朝来说,免去了很多麻烦。

于是根据众人商议的结果,海军部门开始最后休整制定整个南下马六甲的作战计划,同时交给了内阁审批通过,肖天健御笔朱批了这份作战计划。

随即海贸集团便派人和船只从广州出发,以商人的身份,开始了前期对于航线的勘察,另外也前往民丹岛找寻柔佛苏丹联络,谈判未来合作的事宜。

经过大半年的紧张准备之后,海贸集团公司带回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柔佛苏丹在得知大中朝愿意帮其复国之后,立即便答应下了大中朝所提出的一切条件,柔佛苏丹并且表示,今后永世都愿意做大中朝的藩属国,世代接受大中朝的册封,永不背叛大中朝。

得到了这样的保证之后,大中朝的远征行动随即便开始启动,这半年来,海军方面和海贸集团公司合作,早已经将土伦港和金兰湾一带的航道、地形以及当地的后黎朝军队的情况打探的一清二楚。

后黎朝的阮氏集团,对于这两个地方控制力并不强,兵力也很少,当地黎朝百姓日子过的非常之苦,另外当地还有一些华人,对当地情况非常熟悉,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这两处地方,黎朝的阮氏集团可能不会答应,但是只要大中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这两处地方建立起一座坚固的桥头堡,料想即便是阮氏集团不答应,也无力再将大中军逐离。

而且这两个地方不需要派驻太多兵力,各有一个营左右的兵力驻守,便足以对付当地阮氏集团的军队反扑,控制住这一带。

于是在天元九年秋季,先期打前站的船队便在广州再次杨帆出航,这些船只上面除了装载了两个海兵营之外,还装载了不少的火炮作为他们屯驻之用,另外还派出了两个精干的工兵营,准备了充足的建筑工具,一同出发前往土伦和金兰湾。

这支船队在经过半个多月的航行之后,突然间便出现在了土伦和金兰湾两地,当地的阮氏根本就没有任何准备,而大中军方面也以要在这两个地方修建一个供商船避风之地为由,在两地先后靠岸登陆。

随船的海兵营立即登岸设立临时营寨将这两个海湾给控制了起来,随行的工兵部队马上卸下大量的建筑工具,并且在当地出大价钱招募当地的百姓,帮着他们营建堡垒。

仅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两座坚固的棱堡便出现在了土伦和金兰湾之中,虽然这两座棱堡还没有最后完善,但是炮台却最先修成,将大炮架设在了炮台之上,具备了抵御当地黎朝军队进攻的能力。

黎朝的阮氏集团得知消息,反应十分迟钝,在得知这些中国人居然在这两地修筑起了城堡的时候,才意识到事情有点出乎了他们的预料,于是派官员前往土伦和金兰湾一带,找当地的大中军驻军,要求大中军拆毁城堡撤离此地。

但是黎朝的要求马上便被当地主官拒绝,并且拿出了钱财贿赂了这些前来的黎朝官员,这些人见钱眼开,拿人手短,回去之后谎称中国人只是建立了一个小寨子,并未有长期盘踞的迹象,如此居然也糊弄了过去,黎朝的阮氏听罢之后,居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大中军的出现,却威胁到了当地海盗的利益,海盗看黎朝人没有动作,于是他们自行纠集了一两千海盗,对土伦堡发动了一次进攻,想要将盘踞在这里的大中军给赶走。

结果自然很惨,海盗岂能是大中军的对手,非但他们没有能攻克土伦堡,反倒被当地守军来了个反包围,几乎全部将其歼灭在了土伦港之中,还俘获了八百多海盗,杀了头目之后,其余的全部关到了劳役营之中,给当地的驻军充当劳役使用,一下又让土伦堡多了八百多免费的劳工。

在土伦堡和金兰堡建成之后,一部分工兵部队便再次乘船南下,留下一部分人继续带领劳工修筑码头栈桥,其余的则立即前往了民丹岛。

在接洽了当地的柔佛苏丹之后,大中军工兵部队马上便在巴淡港择地开始修筑堡垒,柔佛苏丹也募集了大批当地土著,帮助大中军修筑港口码头以及栈桥。

经过近半年准备之后,作为此次远征马六甲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上全部完成,一批批物资船队也开始出航,将大批作战用物资提前运往了巴淡港城堡,储备起来,作为未来开战补充之用,另外在土伦堡和金兰堡也开始提前囤积粮食,并且召集了不少渔船,先期前往这两地在海上进行捕鱼,以备为船队随时提供新鲜渔获,保证让船队沿途可以获取足够的肉类,供船上的人员食用。

这样的准备行动,让时间进入到了天元十年之中,在得知前期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肖天健立即下令早已筹备集结完毕的远征军开始行动。

(今天特别鸣谢yys1990、一醉人、skydiou三位朋友的打赏!)

第二百一十二章 南下北进

就在大中朝紧锣密鼓准备远征马六甲的同时,在天元十年开春之后,辽东军第一支远东巡逻队也组建完成,按照既定计划,大中朝将整个远东全部归入到大中朝版图之中,成为中国的正式领土,虽然在这个时代,大中朝不可能大批朝着远东移民,进行实际控制,但是前期巡逻队却必须要派出去,对整个远东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巡逻,绘制地图,建立主权标志物,宣布中国对这片极北之地的实际控制权。

远东巡逻队由两千二百人组成,这些人全部都是自愿报名,基本上都是近年来吸收的辽东汉人,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既有不少是讲武堂学员兵出身,也有不少具备勘测绘制地图的人员,更有彪悍的猎手,都是一些不怕死的人,具备极强了抗寒能力和在野外生存的能力。

编制完成之后,辽东军区还对他们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训练,并且给他们装备了最好的御寒之物,和大量耐寒的驮马以及各种弹药物资,并且为他们准备了大量高热量的肉干、糖、奶片、茶砖以及伤药等物,随行还有几名医官,来保证他们的健康。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这支大中远东巡逻队终于在天元十年的时候,踏上了他们远征的征程,罗立更是亲自作为辽东军区最高长官,将他们送到了黑龙江畔,才目送他们朝北行去。

这些人之中,也许有很多人从此再也不可能返回辽东,他们很可能会长眠于远东的不毛之地,但是作为大中朝向北发展的先驱者,这是必须的牺牲,今后这样的巡逻队还将每年都派出,不断的朝更北方巡逻,直至抵达乌拉尔山东侧,将大中朝的界碑树立在那里。

所以在巡逻队出发之前,肖天健还亲自御笔为他们题词,派人送往辽东,交给巡逻队的首任指挥官,作为对他们的褒奖和鼓励。

巡逻队成员拿到了肖天健的亲笔题词之后,一个个都激动的热泪盈眶,肖天健这个他们崇敬的皇帝陛下,一直都在关注着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充满了他们的胸膛,让这些人满怀着热情,踏上了征程。

与此同时西北军区也没有停滞他们的行动,在阎重喜的指挥下,西北军区的军队也不断的在朝着西方进行扩张,一座座兵站,一座座寨堡开始出现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

随着大中朝的崛起,西北方向的鞑靼土默特部、吐鲁番部的大汗和首领们也都意识到了大中朝的强大,在于大中朝的军队发生几次冲突之后,发现此时的汉人,早已不像当年大明朝那样容易对付了。

数次小规模的交手,让他们看到,现如今的大中朝军队,远比当年大明的军队要强悍凶厉许多,特别是在军队的组织性和火器的运用上,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大中军的官兵,好战而且善战,兵将们临战基本上各个悍不畏死。

更可怕的是他们手中那些火器,往往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便成片的杀死他们的勇士,而不给他们任何还手的机会。

而且大中军对他们也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只要他们稍有异动,哪怕仅仅是抢、劫杀伤几个汉人边民,大中军也会立即调兵兴师问罪,甚至于灭族的方式,报复那些敢于袭杀汉人边民的部落。

这种表现在之前的大明王朝,是十分罕见的,这也令这些西域一带的部落首领们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大中朝已经盯上了他们的领地,这让他们面临着一个抉择,那就是或战或降。

战!这话好说不好办,通过几次试探之后,他们各个在凶悍的大中军面前,碰的是头破血流,眼看着越来越多的大中军还在不断的向边界集结,打是打不过的!这一点他们已经明白,如果非要死战到底的话,他们很清楚对于他们是什么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