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2 / 2)

超陆权强国 战列舰 4189 字 21天前

“昨晚武昌城中六处银楼传出被抢事件,甚至一些商户遭到您的军队洗劫,损失商户不下百家,更有传出在编民军原第三镇统制窦秉钧在昨晚的战乱中被乱军射杀,有知情者称乃是原第三协协统陈炳荣旧部所为,是不是您示意对民军旧系将官进行打压?”

“关于革命军各部突袭武昌三镇,三镇民众普遍表示愤慨,据说汉口等地民众自发组织万人游行,要求革命军退出武昌三镇,对此,请问您跟您的军队是否会顺应民意?”

“城中有党人称您私自挑起湖北战乱,有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及南方和平九项协议,请问您对此种说法作何解释?”

“您擅自率兵进攻湖北,将导致您与黎大总统之间的矛盾公开化,对此,有不少人担心一旦日后湖北有难将得不到南方其余诸省的支持,对此,您认为该如何处理这件事?”

“关于湖北关税跟盐务问题,英国领事葛福先生宣称因湖北局面的不稳,将知会把一笔已经同湖北军政府谈成了一百六十万两的税款重新存入汇丰银行,对于这件事情,您作何表示?是否会就湖北关税等问题跟洋人继续谈判?”

“您为中华民国承认之四川军政府大都督,此番事变之后是否有意就任湖北军政府大都督或推举麾下将才就任鄂督?还是在本地有威望之人中重新推举一位?”

“关于黎大总统曾经成立的湖北议会等机构的合法性,您是否会在事变后对湖北议会等机构进行消减或拒绝承认?”

……

李汉才刚下了马车,刚要不得不说,这个年代的不少记者拥有着很敏锐的政局观察能力,甚至问出的很多问题不但刁钻,而且有些令他十分皱眉不愿回答。

“诸位,下午在武昌李某有个记者答辩会,到时候大家若是有疑惑,可集中在一起来询问,只是这时却不适宜,因为我要赶赴武昌接管湖北军政,就此告别,咱们下午见了!到时候无论什么问题,只要各位询问了,在下一定知无不言!”

警卫挡在他面前,隔开了一群记者之后,他微笑着抱拳跟诸位见了个礼,然后头也不回的带着两队年轻的参谋军官往码头内走去!

“李君!”

才刚摆脱了一帮记者进入码头不久,李汉便听到了一个亲切的呼唤声,抬头一看正是之前有过几次碰面的日本领事松村贞雄。

“原来是松村领事,您好!”

日本人打得什么主意他心中已经了然,脸上挂上一抹笑容,看似十分爽朗的与他道了一句!

松村贞雄笑着跟旁边一个武官交代了一声,然后便见他点了点头,向着不远处停靠在港口中的四艘日本炮舰挥了挥手,接着,便听到码头处传来连续不断的军舰礼炮声,竟然有21响之多,令他脸上微微一变。军舰礼炮21响,那可是最高礼仪,一般都是应付各国领袖才有的。当初孙大总统在南京就任时,停驻在南京外长江上的洋人军舰便是鸣响21炮致敬,这松村贞雄摆出这么大的场子,可是给足了他面子。

李汉眼睛微眯了起来,笑道:“松村领事有心了,这21响可是各国领袖才能享受的待遇,李某何德何能敢尊日使这般举动!”

微微顿了顿,道:“李某这就要坐船往武昌而去,如何,松村领事,要不要跟李某同坐一船?”

松村贞雄眼睛一亮,他弄出这么多的动静,可不就是为了跟这位即将统治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地方实权人物‘亲近’一下吗,如今能得他的邀请自然要答应了。

躬身鞠了一躬,道:“李君邀请,贺本(松村贞雄字)敢不从命,请!”

“请!”

两人一路说笑,都是各自谈些国外国内趣闻,码头处,一艘美国茂昌洋行的油轮早已经停靠在那里等候,就等着他抵达登船了!

李汉坐在油轮,在自己的几艘吨位不足300吨,只有几门60mm口径陆战速射炮改装的炮舰跟日本人的四艘约莫千吨上下的炮舰护送下,往武昌赶去。

四艘日人炮舰分别是‘春樱号’、‘东升丸’、‘鸟羽丸’、‘福隆号’,松村贞雄似乎瞧出来了他对四艘日本炮舰很感兴趣,小声为他解释了一下四舰。对于这四舰隶属什么编制之流他是没什么兴趣,但是对于其性能跟生产船厂,他倒是仔细的询问了一番,得到像这样在长江流域完全能够作威作福的一千一百吨级的炮舰在日本甚至连主力舰队都没有资格被编入,他的心中无声深叹了一口气。这四艘炮舰无论哪一艘放在国内,得到的地方实权派或者海军都会将之依仗为宝贝。没办法,甲午中日战争一战后,这个国家海军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只能靠几艘不成器的巡洋舰行使在外海上,别说是拱卫国防了,恶邻日本、沙俄、英法德随便派支分舰队过来,都能轻易攻陷这个国家的海防!

共和国海军,即便是到了一百年之后依旧是国人心中的痛!有国无防不外乎如此,连韩国、东南亚国家联手侵占了大半属于共和国的领海都只能抗议抗议再抗议,海军……哎……

眼中闪过一抹黯淡,要打造一支近海舰队能够守住这个国家的海防,至少需要十五到二十五年的时间。至于远洋海军,没有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恐怕很难成就,没办法,上个世纪中旬那种花钱从别国造舰便能组建一支世界级海军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还了。随着大工业的力量开始逐渐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各个层面,未来的海军竞争真正打得却是综合国力跟工业肌肉,历史上二战中的日美海军之战便是最好的证明!

无奈,这个国家现在拥有制造军舰能力的几处船厂都不在他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海军短时间之内对于他来说只是个象形词,念念吧!

船很快便抵达了武昌了,武昌港口码头处还未完全散去的硝烟跟火燎、爆炸的痕迹无不显示昨晚这里曾经爆发过一场大仗。看得出来,停靠在这里的民军水师炮船曾经在黑暗中投入过战斗,舰炮不断的轰击码头,炸毁了几处库房、造成了不少反戈民军死伤,据事后统计,约莫有三百多想要趁黑接管码头水师的反戈第二混成协民军士兵永远倒在了这里,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被派到这里来,更不明白为什么本该一个阵营的水师炮船为何朝他们开炮!

李汉等抵达武昌的时候,武昌城中的战斗早就已经结束了,革命军第一混成协统制陈穆坤、反戈民军第二混成协统制刘佐龙、原民军第三协协统陈炳荣、前民军炮队统领姜明经、被任命为第一协协统却一直没能从投效了李汉的胡玉珍手上争来第一协协统位子的石星川等都已经侯在码头多时,等待他的到来。熊秉坤、吴兆麟、王安澜三人需要顾虑的比较多,因此未主动来码头迎他,为此他心中并没有什么不悦,能够意外说服三人约束下面在三镇乱世不对革命军动手,已经是他之前最大的胜利了,没必要计较太多了!

城中虽然战事已经结束了,不过隆隆的炮声却依旧响个不停。江夏县槐山跟对岸汉阳府的大军山形同锁钥,异常险要,是长江中游的天然门户之一,在军事、交通上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邓玉麟的第七协便一直驻守在附近,槐山处有数十门新旧火炮,一时之间何锡蕃很难攻陷此处,只能从武昌调来数十门火炮,死死将第七协阻挡在这里。待到日后大势已去,由不得邓玉麟不投降了!

隆隆的炮声之中,李汉脸上却没有一点不自然。微笑着跟码头迎接他的诸将领一一握手之后,他在一群人的护卫下往城中军政府驻地赶去。

到了中午,又经过了一上午的恶战之后,盘卧汉口的一协民军主力已被击溃,季雨霖边打边招降,学足了李汉的手段承诺撒出去一堆,结果到了中午,盘卧刘家庙的最后一支民军编制宣布反戈,投入了革命军的阵营之中。随着汉口民军的投降,季雨霖终于腾出了手来,连休整都不休整,直接调转兵锋武力直指汉阳,东西两路革命军联手对汉阳盘卧的民军大部实施钳形夹击,至此,彻底将汉阳仍在抵抗的约莫万数民军团团包围,民军插翅难飞。

随后遵从李汉的指令,汉阳、汉口下令加强军管,限制任何东西进入民军盘卧地区,同时不忘派人主动劝降,可惜暂时收效不大,反而被俘虏了几个劝降之人。

至此,汉阳、汉口突袭战事基本结束。

此战共歼灭民军四千余人,俘虏或收编反戈民军一万三千多人,缴获步枪一万余杆,完好机关枪十挺、损坏部件二十几套,管退式野战炮十多门,日制山炮三十门,旧式大炮近百门,缴获的弹药无法准确统计。

武汉三镇,已大部落入李汉的掌握之中,已经许久未升起的铁血十八星旗重新飘摇在长江两岸。

当天下午,李汉应诺的记者答辩会准时在午后于军政府驻地处礼堂内召开,由于前夜为了攻克军政府驻地,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战斗,所以,当那些华洋记者们入了会场之后,他们还能闻到那淡淡的火药与血腥味。

经过了一上午的准备,从汉口租界来了不少的记者,华洋记者都有,约莫有四十多个,加上帮忙搬运机器的助手等,人数已经超出了六十人。由于不少记者互相都认识,因此在李汉没抵达之前,这会场里有些闹哄哄的。

“立正!敬礼!”

门外传来军人的口令,记者们停下寒暄,纷纷扭头望去,看着一群年轻的军官走进礼堂内,当先一人眼熟的很,正是早晨已经见过一面、最近风头正盛的川督李汉。呵呵,有不少心思活络的已经想到,也许今天之后就不该叫川督了!

中国本土的记者除了几个外纷纷站起行礼,几个洋人记者也取下礼帽,向这位即将掌握湖北、四川两省的年轻人表示了一下敬意。

李汉进入了屋内之后倒也并不怯场,微微清了清喉咙之后,他才坐上了仿照后世那种政府召开的记者答辩会所布置的主席座位上!

第四卷 帝国东升 第414章 火炮试射

得知大明有大炮试射活动,无论是对火炮有兴趣还是没有兴趣的各国商人,都准时参加,一些没有得到邀请的商人也千方百计挤进来,对他们来说,能参观一场免费焰火表演的机会不多。

这天,位于上海捷虎营军营外一下子来了数百名各国商人,这些商人不只是欧洲人,更多是朝鲜、日本、越南、暹罗等国商人,数百人在一起,使得整个军营外围热闹非凡。

此时外面空地上已经整整齐齐摆放了四排口径不一的火炮,每排火炮五十门,与欧洲对火炮以重量分类不同,大明将火炮按口径分类,不同的口径对应不同的炮弹,一目了然。

这四排火炮口径分别为90毫米、110毫米、140毫米、160毫米不等,对应欧洲六磅、十二磅、二十四磅、三十二磅炮。大明最大的火炮口径已经超过240毫米,这样的火炮暂不在出售之例,自然也没有摆出来。

每门火炮后都有数名士兵守着,火炮已经抬起,炮口斜指着前方,阳光照在黝黑的炮管上,使得整个炮身闪闪发亮。

这么多大炮一下子摆出来,用捷虎营守备将军杜大山的话说,要用火炮狠狠的震摄一下藩国和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