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2 / 2)

蔡思瑾连忙摇头,脸上满是惊喜。

作者有话要说:  昨天有事情没能写完,停更了一天,非常非常抱歉

第71章 至会审司

第二天蔡思瑾就开开心心地收拾了一下自己桌面的东西, 等着下调令离开现在京城都察司,转到会审司去, 费子坤、朗宏康等其他四人也是如此,等待着调令下达之后去户部都察司、吏部都察司。他们这样的举动自然引得其他人纷纷投过来探究的目光。与蔡思瑾相熟的的几个朋友私下过来悄悄问他原因,他笑着说今日谢首辅要调他至其他的岗位工作,其他四人的事情却丝毫不透露任何口风。

至于具体去哪里,因为还没有接到具体的调令不能先说出来, 蔡思瑾也是直接略过不提。那几个与蔡思瑾相熟的同僚见蔡思瑾脸上这么高兴, 自然认为他是高升了, 纷纷恭喜他。蔡思瑾谦虚了一番,他知道自己会去会审司, 但是不一定会升职。但是因为可以做喜欢的工作, 心中也高兴, 还是高兴地开口邀请相熟的同僚今晚到家中吃顿便饭, 也算是与京城都察司的同僚做一个小小的告别。

邀请的这些人里, 自然包括了张思晨。至于费子坤等其他四个人,虽然在谢正卿谢首辅家中有一面之缘,但是本身他们的关系却也不是很好,蔡思瑾不想邀请他们,免得今夜家宴的气氛变得很奇怪,他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和大家坐在一个大桌子上吃饭,却尴尬地不知道和别人说点儿什么话好了!

谢正卿谢首辅现在权力如日中天,可以说是天子之下第一人,他要做的事情自然是很快的。点卯后不久, 蔡思瑾他们五人就接到了从吏部传来的调令,当着京城都察司众人的面宣读了吏部文书,调费子坤、朗宏康至吏部都察司,调江云龙、宋轩玉只户部都察司,调蔡思瑾到会审司。

这个调令一下来,自然是大家议论纷纷。费子坤四人的调令别人没有疑义,因为他们去的都是众人眼中那种很有“油水”,而且有发展前途的部门,是好事儿啊!可是蔡思瑾却是从炙手可热的京城都察司调去会审司那种冷衙门里,难道,他遭受到了谢首辅的厌弃啦?

就连与蔡思瑾相熟的几个同僚都有些忧虑,为蔡思瑾的前途担忧,一个叫做周天逸的人皱眉问他到:“致知贤弟,难道你哪里得罪谢首辅了?怎么把你调到会审司这么一个冷衙门啊?”

张思晨自然是知道人性惯是捧高踩低的,若是不能在这个时候替蔡思瑾出出头、正正名,让人留下了“谢首辅厌弃了蔡思瑾”的错误印象之后,蔡思瑾日后的日子就会难过许多。因此他笑嘻嘻地对周围的人大声解释道:“逸达兄,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当时师傅考教了我们几人,都很满意,其中对瑾师兄最为满意,然后让我们各自选择想要去的地方。

我喜欢京城都察司,就选择留下,瑾师兄选择会审司,师傅也成全了他。至于费子坤他们几人的去处,也都是他们自己选的,我们大家都算是‘求仁得仁’,哪里有什么得罪不得罪的!”

周天逸等与蔡思瑾相熟的人听了张思晨的解释,心中稍稍放心了一点,但是却也不是完全打消顾虑。因为你张思晨是谢首辅的弟子,便是蔡思瑾真的得罪了你师傅谢正卿,你师傅报复他,难道你会光明正大地把“报复”这件事挂在嘴上吗?自然也是要掩饰一二的啊!

蔡思瑾这个人他们还是清楚的,心眼直的很!就是不知道他这么乐呵呵的去会审司那种冷衙门,到底真的是自己所求,还是被别人忽悠去的?还真是让人不放心呐!

张思晨是个人精,看看别人的表情就能猜透别人的心思了。他自然知道自己的这番话不能打消关心蔡思瑾朋友的顾虑,理由同上,那些人都能想到的事情,他张思晨怎么可能想不到呢?只是那番话最大的作用却不是安这些人的心,张思晨对这些人的看法并不在意。

他斜眼看了看其他那些惯会捧高踩低的墙头草们,果不其然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犹豫之色。他们虽然也在犹疑蔡思瑾到底是被谢首辅厌弃了还是没有厌弃,但是这些人惯是小心谨慎的,自己这样的表态和说话,虽然不至于让他们笃定蔡思瑾受谢首辅重用,值得他们去巴结,却也不敢轻易去招惹蔡思瑾,心中还有一丝疑虑。

这也就够了,张思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蔡思瑾毕竟不再是前世里那种初入官场的菜鸟了,虽然他一直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但是却也因为多年的经历见惯了捧高踩低的种种事例,很明白蔡思瑾为什么要这么说,完全是为了替他出头啊,因此很诚心地感谢了张思晨一番。

到了会审司以后,他才发现这真是一个冷衙门!不说别的,人就比其他地方少很多啊!

在京城都察司的时候,他们整个司一共有三十九个人,办公的地方就占了好大一片,三间敞亮的大房子,官职高的领导们一间,其他虾兵蟹将们分一间,而且不论哪一间房子看起来都干净、宽敞、漂亮,看起来就很气派。

但是到了会审司之后,感觉一下子就变了。首先,会审司所在的地方就很偏僻,而且房屋老旧、阴暗潮湿。虽然房屋有三大间,但是其中两间都放满了各种文件,是库房,真正办公的地方只是其中的一间而已,还是一个小间。其次,人员很少啊,连领导带小兵总共加起来只有六个人,还把他自己也算上了。第三,其他的人看起来年纪都挺大的了,年轻人只有自己一个。

看来,其他人对自己过来会审司露出那样同情的眼神,还以为自己是得罪了谢首辅,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前世里自己印象中的会审司好像没有这么惨啊。不过自己进京当官怎么也是几十年之后的事情了,或许现在的会审司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呢?

不过没关系,反正职能都是一样的。会审司前世里会变得不错起来,今世里自己有着“明察秋毫”的技能,是不是更容易做到呢?总之,蔡思瑾并未被会审司的这个样子打击到积极性,仍然是信心满满的期待着自己的新工作、新生活。

看到蔡思瑾被吏部的官员领过来报到,会审司的人简直两眼放光,年轻人!还是今科的探花,有才华啊!他们会审司这个地方,有多少年都没有新人来过了?简直都快记不起来了。

会审司的负责人也是司长,乃是从二品的官,算起来也是挺大的官儿了,奈何没有一点儿实权,很不受别人看重。他唤作辛享宁,今年已经50岁了,每天想的事情就是不要出什么大事,得过且过,基本上是个甩手掌柜,不管事儿的。而且他仗着自己年纪大、官职大,只是在三司会审之中作为一个吉祥物出现。

今天他主要是今天早朝散朝之后接到谢首辅事先招呼,所以才特意守在这里迎接蔡思瑾,要不然他早朝之后都会直接回家,不可能会来会审司这种地方的。谢正卿早就和他私下里说过蔡思瑾的重要性,他也知道蔡思瑾很被谢首辅看重,因此对着蔡思瑾自然是笑脸相迎、热情万分。

其他的四个人官职都是御史,一个是从三品、一个从五品、两个从六品,都是年纪四十岁以上快满五十岁的,到督察院会审司这个清闲的部门来也基本上是养老的。可是之前没有想到这个冷衙门里全都是老人,他们四十多岁了也还要努力干活写奏折,简直累死。

如今见到了蔡思瑾这么一个新人,简直就是一个劳动力啊,日后可以将自己的活计全部扔给这个小家伙,自己看书喝茶好不逍遥了,如何能对蔡思瑾不喜欢?

因此,新到会审司的蔡思瑾在工作第一天就感受到了同僚们的热烈欢迎,他心中一笑,这个地方还真是比想象之中要好呢,不仅所做的工作是自己喜欢的,相处的这些同僚里面也都是直来直往的性子,看起来一点儿都不难相处呢。

当然了,能在四十多岁还升不上去,混到这种冷衙门的人都是没有什么手段、情商的,都是属于被人打压的呆子型,当然好相处啦!

蔡思瑾接了一堆的活儿,正坐在自己的新办公桌前准备开始学习整理的时候,忽而外面有一个刑部的官员来了,要会审司出一个跟着他们去觐见皇帝,而同僚们自然也高高兴兴地把这个跑腿的苦差事扔给蔡思瑾了。

蔡思瑾一愣,看他们对这种要求司空见惯的样子,应该是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任务。会审司这种衙门竟然有这么多机会觐见皇上,怎么还会是个这么冷的衙门呢?能经常面圣的地方不应该都炙手可热、人人都想争着来的吗?

第72章 死刑复奏

蔡思瑾根据同僚的指引走到了门外之后,看见门外站着两个穿着官袍的年轻人,虽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是看着官袍都是从五品的官员,比自己官大。于是蔡思瑾抱着好好打交道的心思对二人笑脸相迎,并且拱手示意, 说道:“下官蔡思瑾,初到会审司,奉辛司长命令与两位同僚同去觐见皇上,还请二位日后多多指教。”

结果那两个人根本不屑于搭理他,其中一个面容英俊的年轻人趾高气扬地仰着头,一言不发,还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另外一个年纪较长的人虽然没有鄙视的眼神和动作, 但是轻声说了一句:“蔡御史,劳烦你跟着我们二人, 其实这也和御史台没有多大的关系,你们就是走个程序就行了。待会儿觐见皇上的是, 也无需你说话。”

这样一句话, 就将蔡思瑾的实际地位和他的态度表露无疑了。蔡思瑾尴尬地呵呵一笑, 怪不得会审司的人不乐意干这个活儿, 他就说呢, 怎么有能面见皇上的活儿还个个往外推?原来是这样待遇!这不是上赶着找气受?上杆子被人鄙视吗?

蔡思瑾一言不发地跟着前面的两个官员往皇宫走,因为旁边两个人不愿意和他交流,他也就懒得热脸蹭人家的冷屁股, 也不开口问是去哪里,去干什么。三人越走越远,竟然没有在之前早朝时候的金銮殿止步,一直往后朝走,走到了皇上的御书房门外!

那个年长一些的官员到了养心殿外,立马换了一副面孔,笑得极为谄媚,对着守在门口的太监问道:“高公公,下官是大理寺的从五品行走徐庆贤,不知皇上现在是否忙碌,我与刑部、御史台二位同僚准备向皇上进行死刑复奏。”

那位高公公斜着眼看了看这三个人,三个人都是一点儿眼力见儿都没有,竟然连一个荷包、一点儿银子都不给,就来求见皇上了,极为鄙视。简直是从鼻孔里出的气,哼了一声,说道:“赶紧把你们的奏折拿来,每次见到你们都没好事,阎王爷啊!”

那个徐庆贤笑眯眯地将袖中早就准备好的奏折拿出来恭恭敬敬地递给高公公,一点儿不耐烦的样子都不敢有,笑眯眯地听着高公公的抱怨,一言不发。让蔡思瑾惊讶的是,那个看起来很年轻的男子竟然也忍住了没有回嘴。他不禁高看了那个年轻人一眼,谁说年轻人都是骄傲冲动的?这位不是挺懂事儿的吗?

徐庆贤哪里不知道太监爱银子,也当然知道用银子开路可以得到太监的好脸色,但是他的薪俸微薄,干的活儿又是死刑复奏,根本没有那么多钱去疏通这个关系啊!那只好忍受着太监们的冷脸了。

根据本朝开国高祖的规定,每一个死刑犯经过刑部审理之后,还要在大理寺的主持下进行至少一次三司会审,即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司相关主官面见一次待决死刑犯,进行一次审问,然后做出决定。将认定需要对该人犯判处死刑之后,也没有决定权,而需要由三司将整个案情写成奏折,着相关人员向皇上复奏,最终由皇上批准对人犯的死刑。

也就是说,在整个大晏朝,对别人判死刑的权力只有皇上才有。而且为了防止皇上滥用这个权力,或者是一时情绪不好杀错了人,还规定了更加严格的复奏程序,即:皇上批准了对犯人的绞、斩等死刑处置方法之后,再提醒五次。第一次在复奏后皇上批准死刑的第二天,第二、三、四次是在人犯准备处决的前一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第五次是在处决人犯的当天早上。

前朝覆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吏治混乱、司法腐败、官府草菅人命,所以晏高祖才带领着一帮人揭竿而起的。所以晏高祖在建国初始就很担心大晏朝的司法也走向腐败,官府草菅人命,因此强势地将死刑的判处权力收归皇帝独有。为了防止皇帝一时糊涂杀错人,还规定了严格的五次提醒制度,想要最大限度地达到司法公正的效果。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了。现在政通人和,那部分传说中的“刁民”已经被当做流寇、山匪等等都扫除殆尽了。皇上需要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对于死刑犯人的复核其实也流于形式了。

一般来讲,他都是很信任自己选出来的刑部官员、大理寺官员以及御史台官员的。他认为一个案子既然已经经过了这么多这么严格的程序,那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所以一般犯人死刑复奏的折子递到他那里以后,他连三司的人都不一定会见,直接将折子用朱笔批了,走完这个形式就算了事了。

当然在高公公看来,这不是什么好活计,因为皇上每次看到大理寺递上来的关于三司会审的折子,就说明他治下又有一个“刁民”出现,又需要他痛下杀手了,因此一般而言心情都不会有多高兴。皇上不高兴了,太监又能得了什么好?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啊。